刘禅的继位是无可避免的事,刘备虽然一生老婆不少,但是后代子嗣却没有几个。刘备费劲心力打下了自己的一块地方后,生命也走到了尽头,刘备的死其实也意味着三国开始进入后期了,张飞和关羽也依次在刘备的前面去世,最后留下一个小孩子和一个烂摊子,等着诸葛亮接手。
让人敬佩的是,面对不成器的刘禅,诸葛亮没有产生取而代之的想法,其实以诸葛亮的手段,加上他在蜀国的威望,非常有希望夺走皇位。士为知己者死,刘备三顾茅庐对他的赏识之恩,让他做不出这样的事。蜀国安定下来后,诸葛亮提出了北伐大业,没有自己主见的刘禅表示点头支持。
北伐到底应不应该,这本来是一个有争议的话题,有人认为北伐拖垮了整个蜀国,有人认为北伐势在必为。但是北伐应该是诸葛亮的一种担忧,他怕自己死后蜀国无人能挑起大梁,所以想在有生之年灭掉魏国,实现先帝光复汉室的梦想。除此之外,谁能找到诸葛亮北伐的原因?如果只是因为他的一意孤行,何必兴师动众,百般劳累的去打仗,最后还病死在北伐的途中。以他的能力固守川蜀,做个逍遥的丞相安度晚年不是轻而易举?
其实诸葛亮在《出师表》里已经说的很明白了,这是刘备留下来的任务,也是诸葛亮跟随了一生的主公的愿望。诸葛亮死后,重担转移到了刘禅的头上,再也没有可以依靠的人,刘禅自己也算是一个精明的人,他只是胸无大志,没有进取之心。
这也是很多开国皇帝的毛病,打下江山后,就想着怎么坐稳江山,再无开拓进取之心。但是在群雄并起,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的三国,这种想法只会导致最后的灭亡。当魏国大军兵临城下的时候,刘禅毫不犹豫的举起了白旗。
刘禅因为是主动投降,司马昭暂时没有杀他,只是将他俘虏后提供好吃的好喝的,刘禅也表示很开心,高兴的不思念已灭亡的蜀国,不过敌国的皇帝终究是一个隐患,几乎没有那个朝代取代前朝后,还放皇帝一马,司马昭对刘禅的杀心日益加深。
就在准备动手的时候,司马昭看见了刘禅门上的三个字,顿时杀意全无,大臣们也表示不解。原来刘禅门上的三个字是“中山寨”,倒过来念后,就是在山中。表示刘禅已经放弃了一切,只想过上在山中隐居的生活。如此窝囊的想法,司马昭已经不屑于杀他。
其实这也是刘禅聪明的表现,要是他和李煜一样在赵匡胤的面前,天天表现的思国思乡,指不定一杯毒酒就赐给他了。你们怎么看?有什么想法可以在下面讨论,喜欢的朋友点个赞。